秋 天
说到“太极”,人们自然会想到“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等功法,但凡“太极功夫”十分考究身法中正、三尖合一、重心分明,由于是心意之法,所以必须明其理、知其意、达其道。柔中带刚、刚中有柔、柔刚并举,太极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渗透着功和法的关系。所谓“法”就是方法,就是载体。而所谓“功”,就是内涵,就是本质。而所有的“法”都是修炼那个“功”的载体。因此,所有的“拳”都是“法”,而“功”是通过这些“法”要练出来的内涵的东西。陈鑫“太极拳十要”中阐明:“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这里的读书就是“明理”。理清法明然后可以言拳。就是说"理"是拳的根本。循理而行谓之功,练拳才能真正有意义,才能产生所要的效果。太极拳运动讲究“用意不用力”。“用力”就是在做动作,而这个动作在做什么,在运行什么规律,在遵循什么规矩(这里的规矩绝不是现在许多人认为的动作的位置、高低、大小、轻重等外形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如果一概不知,太极拳这个“法”就成了无“功”之法。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就和其他的“用力”进行肢体的运动没有任何区别了?当我们真正明白了这样的规律和规矩,并有意识地按这些规律和规矩做动作时,我们就是在“用意”了。所以,练太极总说“意在先”,就是这个道理。而正确的意识的产生又来自于正确的“理”的认知。所以拳论上说:“宰乎心者,理也。”无“理”不生“意”。在对正确的“理”认知的基础上产生了正确的意识,并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肢体合乎规律和规矩的运动,练拳就是在练“功”了,太极拳才真正回归到了“头脑功夫”和“心意功夫”,其独特的养生功效才能得以真正地体现。因此,真正的太极拳修炼,“理、意、形”三个方面是贯穿一体,缺一不可的。“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太极一词,初见于《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者,为之“混沌”。太有至意,极指极限,太极即为至于极限。它既包括了至极之理,也通盖着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两仪者是为阴阳。《周易》讲:“一阴一阳谓之道。”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都强调阴阳之间的互补和依存关系。这一古老的智慧在现代企业管理、社会变革、人生修养等方面的实践中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云:道家是领导力,儒家是管理水平,佛家是管理人心,而太极结合三层,练了之后其乐无穷。
企业管理需要博大的文化根基,唯此,企业才能生生不息、欣欣向荣。作为阿里巴巴的CEO,马云懂得汲取一切外在的精华,内化为自己以及阿里巴巴的精神内涵。马云从太极中汲取为人处世以及商业运营的智慧,这也是他一以贯之的自我修炼之道。
【马云怎么说,如何做】
马云爱太极拳,也善于从太极中发现隐藏在文化中的深刻哲理,并组织起强大的企业文化内涵,这是阿里巴巴快速成长为行业翘楚的秘诀。在一次访谈中,主持人问马云:“太极拳带给你的是什么?”
马云说:“我觉得太极拳带给我最大的是哲学上的思考。阴和阳,物极必反,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什么时候该化,什么时候该聚。这些跟企业里面是一模一样的。你去看西方的管理哲学,是从基督教的思想演化过来的。包括日本的精益管理,也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在里面。中国公司的管理,要不就是从西方学一些管理思想过来,要不就是从日本学习一些流程管理的方法,没有一个文化根基。我认为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文化根基,中国的管理才能够进入到世界的管理财富中。我从太极拳里悟出了儒释道文化,很有味道的东西。我把它融入到企业管理,这样我是很有根源的。否则你今天去剽窃了一下GE的六西格玛,明天去学习一下日本的精益管理,后天再去学习欧洲的资本运作,但人家的东西是有根基在里面的。你没有根基是不行的。
2014年6月30日,马云和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在杭州西溪湿地的太极禅院做了一次对话。当稻盛和夫先生问马云,为什么喜欢太极,还特意建造一个太极禅院时,马云说道家讲究和谐,儒家讲究规矩,佛家讲究包容。我从太极中悟到:事情并没有好与坏,关键看你怎么看。太极不仅能健身也可以产生思想的交流。禅是生活的方式,到这里来的朋友可以天南海北地聊,发表各种看法。我能与稻盛先生在此交流,非常荣幸。在中国做企业,需要好的“中药”,把儒释道几家合在一起,才真正是好的药,否则任何一味药可能都是偏方。太极是整合儒释道的具体路径,太极讲究的是化,而非攻,这里面其乐无穷。
詹姆斯・C・柯林斯和杰里・波勒斯合著的《基业常青》一书,被《今日美国》誉为“继《追求卓越》之后最引人瞩目的企业研究力作”。两位作者历经数年深入研究了18家高瞻远瞩的公司后,运用中国二元哲学里的阴阳太极图,这个象征性符号代表这些公司的一个关键性要素。这些公司跳出了那些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两难选择,用一种兼容并蓄的系统思维使自己同时拥有若干层面上的两个极端。比如他们能够在变革与稳定之间,保守与勇猛之间,低成本与高品质之间,自主创新与风险控制之间,短期业绩与长期战略之间,股东价值与社会效益之间,理想主义与务实主义之间,价值观统一与利润导向之间,顽强地保持核心理念与很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之间以及胆大包天的目标与谨小慎微的行动之间等等,在人们认为是不可并存的两极,都能做到致和最好。
他们不是在黑白之间做出选择,寻求平衡,不是把黑白混合成灰色,成为既非至阴,也非至阳,不清不楚的圆圈,而是可以在阴阳两极区分目标,相互包容,达到极高明而到中庸的境界。比如,这些公司不是在短期和长期效益之间走平衡,追求的是短期和长期都有优异表现;不是在理想主义和获利能力之间追求平衡,而是同时追求崇高使命和高回报;不是在保持严谨形态与刺激勇猛的变革之间追求平衡,而是在两方面都做得淋漓尽致。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在社会转型期付出较小的代价又能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在这个打破原有平衡状态从混沌到有序的过程中,如何在变化中求稳定,在20多年的改革实践中,从社会角度强调取得共识的重要性,从发展的角度强调变化的紧迫性,正是不断取得共识和渐进,让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平稳发展。
企业如此,社会如此,人亦如此。美国作家F・S・费兹杰拉德关于人类“知性”的总结成为广为流传的名言:“第一流的知性就是同时具备两种互相对立的思维,并能将其正常运用的能力。”要实现崇高的目标,拥有两个极端的品质是必不可少的。
要能够将无情和仁慈、大胆和谨慎、冲劲和冷峻等完全相反的品质,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变成自己的力量来发挥。做到新旧观念融合贯通,正反思想兼容并蓄,也就是大俗大雅,至阴至阳,达到阴阳并融,刚柔相济的境界。
“太极化”的中国企业管理之道
有人说,中国式的企业管理就像是垒石墙,因人而异;西方企业的管理则像是在垒砖墙,讲求标准化。实际上成功的管理现状还不及垒石墙,未来20年,可以肯定成功必将会吸取过去20多年的经验和教训,其管理不可能停滞在现有的基础上,既不能教条地照搬西方企业的管理模式,也不能囿于标准受制于传统管理思想的束缚,终将以自身的特点融合中国式的管理哲学+西方管理,达到水乳交融的目的。
经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成功不仅打破了最初单一能源产业的格局,而且已经形成了能源运销、通用航空服务、汽车制造和房地产及高新石化多元化的产业链条,改变了经济体系,也累积了优秀的管理智慧。这些管理智慧,正是构建未来管理体系的良好基础。
中国理念,西方标准。
纯粹地照搬西方企业的管理方式一定行不通。
中国企业与西方企业所面对的经营环境完全不同:
1、在中国企业开始市场化的时候,西方企业则开始全球化,管理方式也是针对全球化;
2、在中国企业开始全球化的时候,西方企业则开始面对未来。
这说起来令人气馁,却是不争的事实。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要复杂得多,发展速度又非常之快,这些都是西方企业所没有经历过的。巨大的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差异,也使很多西方企业优秀的管理方式,在中国企业的运用中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中国的传统文化,必将在中国企业的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习惯和行为选择的依据,我们平常所说的“社会经验”或者“潜规则”,其实就是文化的一种外化表现。
从价值层面来判断,中国传统文化中“求和”的思想,“外圣内王”的追求,“大丈夫”的气概,都会对企业管理产生良好的影响。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从”、“道德自律”等等,也会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
我曾经研究过中国先锋企业的成长,寻找他们之所以能够领先的原因,结果发现:这些行业领先的企业,在管理方法上不约而同地具有相同特点――中国理念,西方标准。
华为就是中西管理融合的典型案例。
就是这个企业的标准和法则,在其中我们看到了华为管理层力图完善和达到的各种“标准”:包括团队协作、科技创新、客户满意、人力资源培养、目标利润、快速反应、市场需求、资源最佳配置等。
随着华为不断壮大,任正非觉得与越来越壮大的高新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变得力不从心。
任正非非常重视“法”的制定,他说,“制定一个好的规则比不断批评员工的行为更有效,它能让大多数员工努力地分担你的工作、压力和责任。”我们在华为精神里看到了任正非的精神,同时,深深影响我们的是华为精神产生的巨大号召力――这之中有企业家对所有员工的庄重承诺。
中西方管理的阴阳太极
将源于西方的管理方式与源于中国的管理方式以“太极图”的方式相结合,可以很好地诠释中西方管理的融合。
其中阴阳代表中西两方,阳中阴点表示中方的管理方式中吸取了源于西方的管理方式;同样,阴中阳点表示西方的管理方式中也引用了源于中国的管理智慧。
“中国理念,西方标准”的关键在于阴阳结合,运转于无穷。可以预见,在未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会将中国式管理与西方管理进一步融会贯通。那么,他们该从哪里入手?
实质上,中西管理融合的关键在于三个转变――从“以人为本”向“以执行为本”转变;“以岗位为本”向“以目标为本”转变;“以职能为导向”向“以流程为导向”转变。
1、执行为本
法治管理侧重“法”,即制度;而人治管理侧重“人”即情理。西方文化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形成独立的人格,同时强调人不应当贬视自己,而应当追求自身价值与幸福。
正因为此,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不形成宗法伦理、等级关系,而是平等基础上的契约。表现在管理上就是规范管理、制度管理和条例管理,特别注重建立规章制度和条例,严格按规则办事,追求制度效益,从而实现管理的有序化和有效化。
未来中国企业有必要寻找中、西两方的平衡――当管理者试图从注重人的平等关系转向通过管理制度形成的管理环境,实施“移情于法”,企业管理特色就从“以人为本”转到了“以执行为本”。
2、流程导向
流程导向侧重的是目标和时间,以顾客、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企业的行为视为一个总流程上的流程集合,对这个集合进行管理和控制,强调全过程的协调及目标化。每件工作都是流程的一部分,它的完成必须满足整个流程的时间要求,时间是整个流程中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未来中国的其他企业有必要向先锋企业学习,合理地平衡二者间的利弊。这包括:决定主要流程和支持流程,避免流程太细;以主要流程规范企业的组织架构,建立企业整体流程绩效的管理标准;处于主要流程的各部门,保持职能导向的管理方式,以控制流程再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风险;对支持部门进行整合,以降低支持部门的总体管理成本。
3、员工参与和身体力行
从先锋企业的实践来看,他们通过让员工理解概念,激励每个员工参与流程再造,重视员工的建议等完成这个艰巨的管理方式改变。
他们的经验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以身作则,明确地认同新的管理方式,并主动参与推广和执行;创设新的仪式、象征和典故;建立新的评估及赏罚制度;以正式化的、成文的条文,取代非正式化的、不成文的规范,并以员工参与的方式,取得员工的共识。
最善于把握平衡术的企业家也许就在中国,因为中国是这样一个讲求“人与自然融合”的国家。先锋企业的探索充分证明:以中国的管理哲学严谨地实施西方的管理科学,才是中国企业的最佳管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