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文苑】――“圈外人”看“圈子里”的事

作者: 时间:2020-10-21


“圈外人”看“圈子里”的事


集团人力资源部 陈学兵


钱钟书老先生“锱铢积累”写成的长篇讽刺小说《围城》,曾被誉为“新儒林外史”,书中借以繁茂、幽默、诙谐的比喻和反讽,深刻反映了那个年代人性中的欺诈、虚伪与懦弱,讲到“城里的人”想到城外看看,“城外的人”想去城里……说白了,此类现象其实都是人心在作怪。

反观我们如今的社会,也在不断演绎着这个“怪圈”的重叠和循环。“城里的人”喜欢城外清幽的环境、新鲜的瓜果、蔬菜和朴实的乡俗村习等,而“城外的人”则羡慕城市的高楼大厦和市井川流不息的繁华景象,盲目的认为城里人过的舒服,穿的时尚,出行方便,教育、购物等都很方便。于是乎,削尖了脑袋,掏空了腰包,甚至背负巨债,都要往城里跑。真正的现实体会又是怎样呢?“城外的人”适应不了城市的生活,各种无厘头的缴费,煎熬着自己的内心,各种物质消费不断掏空腰包,让原本负债累累的家庭雪上加霜,入不敷出。只能去拼命的工作,榨干身体乃至抽干本来可以休闲的空余时间;还有各种不自由,限制了自我笃行的脚步,甚至走亲串门产生了距离感,唯独有几个公共区域(公园、广场等)可以走走逛逛。而且看似人多,却没有几个能接话的人。于是乎,过着逢人见面不相识的生活,孤独的心灵还是找不到依靠,这也是很多老年人,不愿意跟子女到城市生活的真实原因。因为老人的心更孤独,更需要找人来唠嗑,而城市的钢筋水泥鸽子楼恰似一个无形的牢笼,把关怀这个词关进了牢笼。抛开社会现实这个圈子,不妨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的“生活圈”、“工作圈”。在生活、工作中会遇到各种烦恼,这些烦恼也许是因为一点点身边不如意的小事造成的。举个例子,我们总想把孩子教育好,似乎出于好心,给孩子的成长制定了很多条条框框,结果由于这些“枷锁”恰恰扼杀了一个幼小心灵的天性。孩子在年少时,是需要玩耍和感知世界的阶段,需要接触不同的事物、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经历不同的人生第一次,这些都是他认知的起步,也是以后三观形成的起步。不同的经历,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三观”,也就造就了不同的小世界。如果父母过多的干预,如果总想用自我的方式去干扰,或许你认为是好的,但从实际效果看不一定好,因为你认为好的只是从你的“三观”出发,不见得你的“三观”能够对应孩子的“三观”,抛开你内心的出发点好坏不说,由于你的无端干预,恐怕得到的结果并不是你的初衷。我们需要知性地跳出这个圈子,人生本身就是在不断地跳出自我的“小圈子”,然后进入又一个“大圈子”,让自己在“大圈子”中比对之前的“小圈子”。突然有那么一天幡然醒悟,原来以前的自己是多么幼稚,怎么会为了一个不值一提的小事去计较、去伤心呢?其实自己还在圈子里。一旦跳出去的时候,就会嘲笑现在的自己。那么,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跳出去呢?也许只有般若智慧才能解脱你的所谓的痛苦。在一个人的人生将要走完时,或者说放弃所有,当然也包括自己的生命,用灵魂的目光审视短暂一世的过往,也许你就会真正体会到当年的自己是多么无知,原本好好的生命,原本生活遇到的各种痛苦及所有体验是多么的幸福。为什么今天才明白呢?如果再给一次机会,那么,我们所有的人是否愿意经受更多的磨难,让生命的体验更丰富,让人生过往更具意义,用有限的生命写下精彩的诗篇,让世人、子孙能从中受益。

当明白了生命价值的真谛,也许你不在追求金钱、房子、车子等物欲的享受。这些身外之物虽然显得丰裕,但不会给你带来精神层面上的依托。随着生命的终结,一切将变的毫无意义。也许你会说,我只渡今世今生,没有什么以后和来世。其实,你错了!人生的圈子,生命的圈子,也许需要用高纬智慧的眼光才能看透,我们只能用肉眼看到世间万物,体验生命中的种种过往经历,每个人的阅历不同,自然形成了不同局限的思想价值观。对于没有体悟过的人生亦然陌生,对于其他领域、其他思想境界也知之甚少,所以更达不到开悟。人生就是在各种境遇中磨练,从“小圈子”中不断的跳入“大圈子”,思想境界才会一步步得到攀升。正如一个有大爱和奉献精神的人,他的思想境界早已突破了人性的自私,大爱和奉献所得的回报将是多如恒河之沙。

以一个“圈外人”看“圈子里”的事,就像钱钟书夫人杨绛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它告诉人们,人生处处是“围城”,存在着永恒的困惑和困境。“圈子”一切皆是虚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留给我们的将会是更多的思考!

相关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sogou